南昌故城是公元前201年始建的,那时侯正是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可以说是天下大定,既无战争,也无祸患,人们的思绪仍然停留在西楚霸王项羽失去天下的遗憾和刘邦得到天下的喜庆当中。 营造于这样一个既缥缈又令人激动不已的时间氛围里的南昌,将给自己孕育一个怎样的未来呢? 象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的那句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我们的想象中有一点感觉,但似有似无。 饱经沧桑的南昌正在日新月异,几月不见,几年不见,出现在你面前的便是一副新模样。 时间的力量,岁月的车轮给大地留下的种种或辉煌一时,或精妙得无与伦比的痕迹在现代的都市里,大都被高楼大厦,被长桥飞车,被如织的行人,被如水的商品遮掩得若隐若现。 只有在那些或岑寂得象人迹罕至的古山,或简陋得朝不虑夕,或繁忙得没有片刻闲暇的深深浅浅,曲曲折折的小巷里,你还能闻到历史的阵阵古香,看到岁月年轮的缕缕车辙。 年岁稍长一些的南昌人大都知道,南昌有两句流传已久的地名谚语:七门九洲十八坡和三条半街九十九条巷。 七门九洲十八坡大多已被历史销落湮沉,荡然无存。 三条半街九十九条巷倒是发展到了现在的548条。但也是旧貌难觅,新景纷呈。 三条半街是指东大街、西大街、中大街和半步街。东大街就是现在的象山北路,西大街是子固路,中大街是胜利路。 有些人把地名比作“活化石”,它不仅能记述历史地理的变迁,还能留下重大事件的烙印,当然,也有的是载录着工商贸易、民族宗教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名人轶事,趣闻传说等等,等等。南昌的地名也有这些特点。 南昌不仅是历来的郡、州、府治,还曾一度成为南唐的国都,史称南都,中主李璟的皇宫殿宇就建在东湖东侧,现在的市保育院一带。沿用至今的皇殿侧路记述的就是那一段历史。 许多地方虽然景已变,人已非,但是有些地名却象秦时明月汉时关,能让你一睹那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的原貌。象位于中山路胜利路口的洗马池,象塘塍上、总镇坡、凤凰坡等等,记载的就是两千年前南昌地理环境的风貌。鹅颈巷的得名也是因为这条小巷曲折多弯,松柏巷则反映的是成巷之前这里曾经松柏成林,高桥巷一名是由高士桥演化而来,桥虽已早无踪迹,但这名称却告诉人们这里过去曾有过一条从抚河通往西湖的水道。八一大桥、八一大道、八一公园则让你无法忘怀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凌晨那一场震古烁今的轰轰烈烈的起义。 身居南昌或到过南昌的人可能都无法忽视中山路和胜利路的存在,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历来都处于繁华的闹市区,它们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倒是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回味。 胜利路的前身自北向南分段称为德胜门正街、吕祖祠街、褡子巷、开元观街、中大街、杨家厂、佳山庙、洗马池,到1928年经拓宽整修后,改称德胜路,后又叫过中正路、兴亚路,到49年全国解放后,才正式称为胜利路。短短的一条路,简简单单的一条街,既留下了明清时代的烙印,也蒙上了国民党执政,日本军侵华的阴影,又刻上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胜利的辉煌,胜利路负载着南昌近代所经历的时代变迁的阴晴圆缺。 再来看看中山路。 中山路的前身自东向西分段称为席公祠、石公祠街、百花洲街、万子祠街、府学东街、府学中街、府学西街、书街、甲戍坊、五把公所。1928年修建成南昌第一条水泥混凝土马路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定名为中山路,沿用至今。 中山路已经变成了一条人头攒动、商家如云、商品如海的繁华之地,可是眼前的繁华如何抹得去历史的烟尘? 辛亥革命后南昌新军光复南昌的夜晚,“五四”运动中南昌反帝高潮的形成,“九 · 一八”事变后南昌抗日高潮的掀起,1945年接受日本投降的典礼,还有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等等,都与这条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条路就这样静静的窥视着这一次次说也说不完的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可惜它没有生命,它只能默默传唱着那一首首隔了许多年岁仍然令人激动不已,让人回味不已,使人奋进不已的古歌。 还有许多的路,虽然没有如此的波澜壮阔,单也铭刻着一个个拂撩不去的令人着迷的身影。
上一篇:寻访南昌起义的遗迹
下一篇:一个非书画爱好者眼中的青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