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年末,应**兄邀请前往南昌参加外甥**在元旦举行的婚礼。在宾舘度过了舒适的一夜,翌日清晨匆匆品尝了鲜辣的南昌特色米粉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直奔滕王阁。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闻天下,与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同为华夏四大名楼。学生时代读《滕王阁》,对文中所展示的“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伟之气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之景,感触并不深刻,当登上滕王阁,才明白作者何以出此佳文绝句。滕王阁倚城临江,宋式仿木结构,碧瓦丹柱,雕梁飞檐气势磅礴。它始建于公元六五三年即唐永徽四年,是当时的洪州(今南昌)都督——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建造的一座观景高阁,故称之为滕王阁。正是这座瑰伟的高阁,二十二年后给天才诗人王勃以灵感。公元六七五年重阳,洪州都督在滕王阁举行欢宴,弱冠之年的王勃,意气风发,即席写下了《滕王阁序》这传诵千古的名篇。从此,历史便赋予了滕王阁永恒的价值,从众多的亭台楼阁中脱颖而出。历代先贤或作诗赋文,或魂迁梦绕。滕王阁高57.5米,外观三层内里六层,蔚为壮观。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浑厚质朴,于沉静中渗透出炎黄文化的浩瀚渊源。阁顶主匾“滕王阁”三个大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墨宝,三层的“东引瓯越”出自唐代书法大家褚隧良之手,二层的“朝来爽气”是“书圣”王羲之的行楷,一层的“瑰伟绝特”则是怀素的狂草,真乃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于一阁。滕王阁自建立以来,迄今已1300多年,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今天所见的滕王阁,已是一九八九年落成的第二十九次重建之作。千百年来,阁因序闻名天下,序以阁流芳百世。此时,我由衷地感概《滕王阁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远远超过滕王阁在建筑史上的价值。那“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名句,激励着多少壮志末酬的文人志士;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词,又使多少英雄豪杰为其家乡而自豪不已。天才诗人王勃能把当时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注入朴素清新的内容,写得如此神釆飞扬、哲理精深,留下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警言名句,真可谓匠心独运、冠绝天下。登滕王阁,忆《滕王阁序》,确能滋润肺腑,荡涤心灵,更平添了登临者怅然怀古的思绪。电梯隙间将我送到了阁顶,富丽堂皇的大厅四周布满了瓷板壁画,还未来得及欣赏完雄伟的艺术作品,舞台中央的帷幕已徐徐拉开,身着唐装的仕女载歌载舞,将远古的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天籁之音美不胜收。压台戏当属遥远古老的编钟,当青铜器的撞击声和着石片的敲打声在古筝、琵琶、扬琴、笛子的伴奏下,奏响美伦美奂的《春江花月夜》旋律时,全场掌声雷动,个个陶醉在美妙的音乐里。我忽然想起杜甫笔下的描写优美动听乐曲的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美噢! 站在阁顶,置身其中,那种望尽中原百万山的感觉油然而生,步入观景回廊,豁然跃入另一番意境,一幅现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南昌美景尽收眼底。极目东望,英雄城高楼鳞次栉比、马路笔直宽阔;北边的八一大桥犹如巨龙横卧赣江东西;向西南远眺,南昌新城红谷滩初具雏形;而西山秀峰如簇,烟霭朦胧;赣江百舸争流,波光潋滟。喧嚣的都市旁虽已见不到昔日那“落霞与狐鹜齐飞”的原始风光,但“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尤在。如今,站在最新版的滕王阁上,我听到了更为古老的编钟,以及渗透了赣南风情的《十送红军》,这熟稔的旋律,立刻让我想到这苍茫河山,曾经是红旗漫卷的苏区。更由此感叹,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滕王阁永远昭示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象征着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上一篇:江西7日游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