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推崇的两处村落是沱川理坑和上下晓起。沱川理坑深处大山,交通不便,得搭乘农用车在崎曲的山路上巅波二个小时才到最北的深山中。在四周的山中有一片谷地,有一条小河在中间渡过。田野的稻已经成熟,在一片金黄中的灰白建筑群就是理坑。进村时,正值日落时分,暖色的阳光映在年久的砖墙上,河边有人在洗涤。当暮色伴着雾气笼罩在村中时,我们穿过迷宫般的“新屋”,住进了余诒鹏的家。我不喜欢这家人,但据说沿着村边山坡上的官道(铺着青石),就可以到安徽,以前上京去的人就是走的这条路。
上下晓起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农村”。夸大了点,但也是这个意思。有两个村,相距二里,沿溪而建。据说这是江泽民的真正老家。有个江氏宗祠,也就如此。村前有棵被神化了的600年老樟树,但我还是喜欢阳光中的小溪、绿荫、稻田、水塘和家家户户冒出来的炊烟。
4人
婺源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程门立雪的典故出于此;理学宗师朱熹也是其一;历代官至二品以上的有522人;近代有铁路专家詹天佑;更有现代革命家江上青。
解放后,截止2000年却只有大中专学生483人(国家干部编制,也算是官,只是经别不高),只占其33万人口的万分之十四点一。1980年的人均收入才197元(中国传统的可比性标准大米当时0.15元一斤,约合1313.3斤),2000年也只有2183元(1元一斤,约合2183斤)。
历史的反差已足见几斑,唯一让我心慰的是书香遗风尚未完全泯灭,小孩还知道些家史,也明白自己屋中的雕刻讲的是什么故事。比起歙县汪家大院的子孙们好多了。
5财
从人均197元到2183元,从数字上看还是有了10倍以上的增加。这都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但还是有几点可以进一步探讨:
5.1婺源旅游业的定位:针对国内还是针对国外;围绕什么主题;
5.2总体规划:全县为基础还是各村各自为政;
5.3服务标准的规范:导游、餐饮、交通等;
5.4发展经济的激励方案:各村开放老屋与不开放老屋之间的利润分配;村与县之间的分配;农家旅店的管理与税收;
5.5整体形象设计,整体管理方案;
5.6投入产出分析;
5.7分阶段的实施方案;
这已是我第二次到江西。拖了这么久才整理好当初的笔记。我还做了一本婺源民居的相册。算是这次出游的记录吧。
完稿于广州花园饭店
2003.02.18
2002.10.19上海(列)
2002.10.20玉山(车)三清山[南清园](宿)
2002.10.21[玉京峰、三清宫](宿)
2002.10.22(车)玉山(车)婺源(紫阳镇)(宿)
2002.10.23[思源、延村、清华彩虹桥、理坑](宿理坑)
2002.10.24[晓起、李坑](宿紫阳)
2002.10.25[思源](列)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