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纪念堂,我们沿山而行,有些失望的是来得不是季节,翠竹是不可能看到了,满眼是因百年不遇的雪灾而被压折断的竹子,很是让人心疼。三月份的江西,严寒的冬季余威犹在,一片萧瑟的景象,倒是更映了红色革命的悲凉气氛。过了一会,我们来到了井冈山碑林。碑林由碑亭、碑廊、自然碑型等部分组成,因势而构,曲折回环,别具一番情趣。井冈山碑林为书法家舒同题写。碑文有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书,部分知名人士和书法家的墨迹。其思想内容丰富,书法艺术精湛,真是会让书法爱好者肯定会觉得不虚此行。而对于我这个门外汉,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出了碑林,继续向山上走去。行走在井冈山上,总有一种豪情在心中激荡,眼前仿佛出现革命先辈们的潇洒身姿,高举旗帜、振臂疾呼、快意恩仇。遥想当年这些人全是二十岁左右的热血青年,真是乱世出英雄。现在这个年代怕是不能再出现这种英才辈出的局面了,大家走的都是同一种模式,小学直至大学,然后找个稳定的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只能在幻想中体验一下英雄情结了。
走神中,导游告诉大家我们抵达井冈山雕塑园,这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人物雕塑园,塑有井冈山斗争时期部分主要领导人和著名人物的雕像19尊,有毛泽东、朱德、陈毅、贺子珍等。这些雕塑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神形兼备,形象地再现了这些领袖人物当年的风貌。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瞻仰到了革命英雄的音容笑貌、了解到了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他们中很多英年早逝的人扼腕,一个个都是青年才俊,用自己的鲜血铺就了革命成功之路,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让人折服。
在山上行走着,这次确实不同于以往,一来季节的确不对头,没有美景可以欣赏,二来情绪总是被一种激昂却又带着些悲凉的气氛所包围,心情自然不在看景了。心中不免有些慨叹,这些人中英豪自不在少数,但是最后功成名就的确是少数几个幸存下来的人。看来只要能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就是一种成功了,革命最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并不是很显眼,当时多少英才的锋芒都盖过他,只不过有的在后来或者走上了革命的反面,又或者牺牲在战场上,再或意志不够坚定,凡此种种。时间的事情也大多如此,有的时候把一些事情归结命运也并不是逃避,好多时候光有努力是不够的,有的人运气就是总差那么一点。
慨叹中来到了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它位于哨口工事山顶,竖碑高12米,正面镌刻着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一块横碑正面刻着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词,背面是朱德手书黄洋界三个大家。黄洋界之名,原是当地民成黄氏和客籍移民杨氏两姓的地界,因地属万洋山分支,杨与洋同音,后人便改写成黄洋界而流传下来。站在黄洋界,举目四望,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似汪洋大海。群山埋忠魂,悲凉之气油然而生,无论多风光最后都化作一缕青烟、一抔黄土,为了信念牺牲在当今社会还能找到多少,问自己也无法找到答案。
只有一天的时间,想全面了解那段历史的岁月痕迹着实很难,我们也只能尽可能的多走几个景点,留下点滴印象。最后一个革命景点是毛泽东旧居。这里原是一栋农民住房,1927年至1929年,毛泽东同志常住在这栋民房的中厅和右后间。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穿单衣,睡稻草,晚上点一根灯芯的油灯,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光辉著作。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旧居里,陈列着他们当年用过的床、草席、桌凳、桐油灯、马灯、地图、砚台和毛笔、箩筐、扁担等用品。当年吃过的红米、南瓜、秋茄子也陈列在堂屋里。当年中央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及军械处、公卖处、红军被服厂、教导队、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和红四军军部等旧址,依然保存如故。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艰苦生活,身临其中依稀看到了当年伟人的身影,就是这样的条件我们的红军仍然能打败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真的是有一种精神作支撑,如果我们现在还能找到这样的信念就好了,不至于出现那么多的哈日哈韩,沉醉在靡靡之音。
上一篇:去温汤镇泡汤(攻略)
下一篇:江西7日游之吉安、井冈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