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山南有个叫醉石的景点因陶渊明而名闻天下,庐山山南有个叫醉石的驴友因慕陶渊明的醉石而取此网名,醉石醉心于庐山文化的传播,几年前从深圳回家乡星子创办了庐山山南网,并与香炉一起为庐山文化传播做出许多贡献。暑假回乡期间,有幸在庐山山南网驴友醉石和香炉的陪同下一起游览了庐山醉石景区,在此深表感谢。
一块普通的石头因与名人有关而名传天下,中国有几处这样的醉石,除了江西庐山陶渊明醉石外,知名的还有安徽黄山李白醉石、湖北苏东坡醉石、福建戚继光醉石。
初秋的午后,我和醉石及香炉三人走进了隐匿于山泉之间的醉石,尽管醉石知名度很高,其实游人很少来此游览,只有户外驴友偶尔相约来此寻访,原因是一则没有开发,景点单一不容易吸引游人;二则比较偏僻,还好水泥路现在已修到了醉石附近,一家名为“醉石温泉山庄”的五星级度假酒店也在兴建中,可以预见醉石景区美好的前景。
庐山醉石位于庐山山南星子县境内陶渊明故里栗里村东南处不远的虎爪崖下,高约八尺,宽丈余,一条清澈的小溪从石旁流过,小溪的名字叫醒泉—醒酒之意,与醉石相对应。醉石的由来与大诗人陶渊明有关,据说陶渊明辞官回到家乡栗里村后,经常邀一些好友一起喝酒,还常常喝醉,醉酒后又常来到虎爪崖下的这块巨石上酣卧,久而久之,这块本不出众的巨石便被人们称为“醉石”。
陶渊明因其名篇《桃花源记》而名垂史册,醉石因陶渊明而名闻天下,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访游览并留下许多石刻,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宋朝大理学家朱熹题写的“归去来馆”四个隶书大字,当时朱熹到南康(今星子县)任知军,在寻访陶渊明醉石遗迹后还在醉石旁建了“五柳馆”和“归去来馆”,亲笔题写了“归去来馆”馆名,并将其刻在了醉石上,至今依旧很清晰。
醉石上还有一首明代嘉靖进士郭波澄题写的《醉石》一诗:
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
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
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
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
似醉元非醉,永怀宗国屯;
明明石上痕,相视欲无言。
沉醉非关酒,深情石应领;
睨睥当时人,懵腾谁复醒。
喜欢诗中“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这句,陶渊明归隐后对醉石应是非常喜欢的,要不然也不会醉卧此处。旁边还有一些石刻因缺乏保护已看不太清,尽管醉石石刻已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几乎就没什么保护。
醉石下面一汪池水名为濯缨池,山泉汇集成池,池水映衬着醉石,景致相当美,在这静静的午后,我与山南驴友驴友,醉石三人寻访期间感受着千年前大诗人醉卧其间的诗情画意,沐浴着秋日的艳阳心境似乎也融入其中......
上一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游客太天真。
下一篇:庐山之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