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龙首崖一路向下而行,下到半山腰后,又折向上,游到此时对体力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经过大约1个小时的跋涉,来到了悬索桥、石门涧。早在离开龙首崖20多分钟路程时,悬索桥就遥遥可见,然而走了很久才到达。在两座翠绿的山峰之间,有一道索桥相连,走上去倒也平稳,两边的山景水色很漂亮,但造桥的难度可想而知,人类的勤劳和勇敢在不断地创造着奇迹!石门涧我没有去,听说水势不大,且景点已被私人承包,有很多游乐项目——这个比较倒胃口,庐山毕竟不是嘉年华啊。走过悬索桥后,坐索道去往庐山电站大坝,电站大坝外面就是车行道,可以打车前往牯岭镇。此时已经下午4点多,去游了一下庐山博物馆及其紧邻的毛泽东诗碑园。在博物馆内,看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彭德怀写给毛泽东的万言书。这封信的涂改非常多,可以想见当年彭德怀写此信时的惴惴不安的心情。1959年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这就是传说中第一次庐山会议。会议的原定主题是总结大跃进以来的得失,气氛很融洽。会议后期彭德怀出访回国,一路来到庐山。由于一路上见到不少事,到山后,彭德怀心中有事一晚都没睡着,清早就去见主席,但主席未醒,被警卫拦住。彭回到住处后,左思右想,给主席写了一封书信,本是私人信笺,也是陈述事实,表达个人观点。谁知毛看过后,印发所有与会代表。几天后,庐山会议从纠左变为批右,进而演化为对彭德怀的大批判。彭直接下台,备受折磨,直至1974年死于病榻。
庐山的政治气息与其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背景同等重要,庐山会议是其中分量最重的政治事件之一,这是我游庐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八届八中全会的会场,目睹众多熟悉的名字:毛泽东,周恩来,林彪,康生,想到当年的政治斗争,让人唏嘘不已。再回想彭德怀,这位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元帅,自庐山会议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摘录两首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诗,可以反映一些端倪。
1935年10月,毛泽东写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全文如下: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时隔24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写的《七律·登庐山》,全文如下: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数百选。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上述两首诗,第一首直接就描写彭德怀,第二首也与彭德怀有关。不用多解释,可以很容易看出作者心胸的变化。游完诗碑园和庐山博物馆后,回到山上的牯岭镇,第一天的游程结束。
第二天清晨5点起床,5.30分出发赶往含鄱口看日出。5.45分到达目的地,此时天还擦黑,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天上,星星也很明亮。远处天边有一片很亮,看来,太阳就是要从那个地方起床。尽管穿着外套,还是很冷,好在天气晴好,没有大风,但是含鄱口地势开阔,偶尔一阵小风也足以让人浑身发冷,直起鸡皮疙瘩。等待日出时,周围的人在七嘴八舌地交谈,看来跟我一样,都没吃早饭,真渴望有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啊。5.55分的时候,有人嗷地叫了一嗓子,连忙举起相机,可等了半天也没动静,原来是乌龙了。一直等到6点15分,太阳才在把云层捅了个小洞,大家都欢呼起来,红光就从这个小洞里透出,照到的云层的都成了红色。也就几分钟时间,也许更短,半个太阳已经显露在我们眼前,我知道最佳的拍摄时间已到,不停地按着手里相机的快门。此时的太阳,一般在云里,一般已经露出,但光线不刺眼,轮廓清晰,颜色火红,相当漂亮。几十秒钟以后,大半个太阳露出,已然金光四射,不可直视,抬头看时,星星已经淡得快看不见,月亮也由原先的金黄色变成淡淡的白色。最后一刻,太阳还留着一点点在云里,但眨眼功夫,就像肥皂泡离开水面一样,似乎可以听到“扑”的一声,太阳完全升起来了!周围人一起欢呼,仿佛是因为我们的加油,他老人家才最终脱离云层的束缚而升上蓝天。当阳光罩在身上时,就不那么冷了:),于是,心满意足地回宾馆去补觉。回去的路上,我听到一个女孩子对另一个女孩子说:其实是地球在走对不对?是我们自己在动哦,太阳又没动,我们犯得着这么替它加油嘛。不禁莞尔。
上一篇:淡季庐山游记及攻略
下一篇:清凉庐山--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