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庐山有南北两条盘山公路,从九江走九威上山的叫北线,也就是我们所走的路线。从南昌走通远上山的叫南线。据说南线距离稍长一些,但路要稍微好走一些,而北线相对要险峻许多。因为北线开通在前,南线开通在后,自然会有些差别。1959年毛主席上庐山时就是走的南线。据说车子每绕一个弯,毛就把手里的火柴棒扔下一支,从山下上到山顶毛把四盒火柴扔完了,这也就是毛诗词中“四百旋”的来历。
上山路上,时有对面来车擦身而过,偶尔也利用比较开阔的地段超过前面的重车。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的车子来到了庐山的山门前。给人车购买门票后直接开进庐山顶上的重镇牯岭镇。
牯岭镇着实非常繁华且非常奇特,有着“云中花园城市”之称,只是街道的一半是商铺,而另一半则是景观和山豁而已。庐山导游很多,一位大约三十岁左右的孙女士被我们选中,在她的带领下很快就找到我们预定的宾馆。
来到宾馆住下就快到中午12点了,我们和导游约定好下午的游程和出发时间,就在宾馆休息吃午饭。
自驾游的优越性在庐山旅游中充分得以体现。按照小孙建议,我们下午先游东线。
第一站就是含鄱口。晋城话有很多语病,从小学习就一直念做(bo)阳湖,以至使我在备课时居然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鄱阳湖和含鄱口的鄱字。
所谓含鄱口。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全面观察和俯视鄱阳湖的山口。鄱阳湖作为江西的母亲湖,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能站在高山之颠俯视其烟雾浩淼的景色也确是一大快事。据说含鄱口的日出也是非常壮观的。
庐山的云雾是很有名的。站在含鄱口按着导游所指的方向,看着雾茫茫一片,隐约可见远处的鄱阳湖,这下面就是陶渊明的故乡。也许就是在这里,毛泽东有了他的《登庐山》七律的下半阙: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邵式平作为解放后共产党的第一任江西省长,在含鄱口的牌楼上欣然命笔留下了“湖光”“山色”四个题字。
顺着含鄱口再往下乘缆车还可以看到李白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来了庐山怎么也不能不去看它。大约二十分钟的缆车和再走几十米的下山梯道,我们来到李白“三千尺”的瀑布跟前。说是前几天还下了点雨,瀑布要好看了许多,但对自幼就读过“三千尺”的我们来到这其实也就三十尺的瀑布前,有的也就是对诗人的凭吊和对其才华的赞赏。
看瀑布还要收费,每人25元,当问之庐山门票为什么没有包括时,导游的解释是,这个地方属于星子县,不属于庐山区。当然收钱总会找到理由的。
看完瀑布驾车返回途中看到了早闻大名的芦林湖和芦林一号毛泽东别墅。芦林湖没有想象的漂亮,芦林一号和毛在其他地方的别墅行宫一样,都是高门高屋,沙发大床……。
庐山老别墅的故事即使收费我们也要进去看一看,听一听,因为这些故事很动人,或者说很沉重。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以超人的经济眼光看中了东谷这块800亩极具开发价值的土地,利用强权,以200两白银租借修建避暑别墅。俄、美、英、法、德、意、等20多个国家的商贸名流和国内各界人土,都争相来此兴建度假别墅,总数达640多栋,有英国式、美国式、俄国式、瑞典式、瑞士式、日本式……等等,真可称为是“世界别墅建筑艺术博物馆”,庐山遂亦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避暑胜地。
庐山之美使得游人会联想起许多名人的诗句。除了毛泽东以外,苏轼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直缘身在此山中。”的名作和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就也是专门写庐山的。
接下来就是到庐山必看的“美庐”。“美庐”——一座掩隐在一片绿荫深处的英国式的别墅。作为一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中国近代史风云变幻的一个侧面。“美庐”曾经作为蒋介石“夏都”、“行辕”以及“第一夫人”居住的“美的房子”而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页。而留给人们的陈列和物品会给人以遐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