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庐山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再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庐山的向往,从小就开始了。
山,是大地上的隐者。无论黄山泰山还是庐山,都是大地上沉蕴的智者隐者。它们安详、沉稳,在时光中保守属于自己的那方天地,崇辱不惊。这个体会,在进步庐山的途中越发的深刻。上了庐山,烈日当空,细风习习,层山叠峦中,青翠、焦黄、殷红、淡白等等诸色树木簇拥起来,挽手成一道道风光旖旎的屏障。进了庐山大门,在曲折的路上,能看到远处,依山而建的别墅,风情万种,送我们上山的九江电台总策划人非洲菊说那是西方的传教士修建,历经国名党、人民政府修建,已经与庐山的自然风光交融,成了一方独特的风景了。我才醒悟过来,庐山原本是一座政治山。
下了车,就是如琴湖。此湖建于60年代初期,人工挖掘而成,因为形似小提琴,因此被称作如琴湖。是日,波光粼粼,云淡风轻,远山如黛,和着那些色彩斑斓的树木和植被,一幅秀美的山水秋色图。据说,从山顶看,如琴湖经常是烟雾缭绕,让人心生隐意。匆匆在湖边照了几张照片,我们就急去探寻白居易的草堂了。一路上,天中还吟峨着“….座中泣下水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在高高的松柏的翅羽下,塔着浅灰色的台阶,在静谧的山中,想白居易怎么与庐山有了交情呢?
千年前某个春末,一群书生登上庐山游玩,发现山下的桃花都已凋谢败落,而如琴湖边的一处,约有数百株桃花,却奕奕怒放,艳若灼灼朝阳。其中某人忍不住诗兴大发,吟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人就是被朝廷贬为江州司马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众人沉醉,提议刻石为记。白居易欣然题写了“花径”二字,命人刻制。1100余年后的1930年,改刻石被挖掘出来,汉阳人李拙翁发现此石后,四处募资,于1931年兴建了花径亭、景白亭和石碑坊,成为庐山一处主要人文景观,虽经战乱,风骨依存。
花径边上建有白居易原草堂,原名庐山草堂,亦称遗爱草堂,始建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那个时候的草堂,在结构上极为独特,长阔大小力求随自己心愿,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宜。其建筑工艺极为简单,房柱用刀斧砍削,不用油漆,竹编的墙壁,不抹泥灰。窗户用纸糊,幔子用萱麻织,一切力图不加修饰,充分展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
今天的“白居易草堂”,经过多次翻建,但是基本沿袭原草堂“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草堂坐北面南,木结构,草顶,在秀气的堂前立有一尊2米多高的白居易石雕像,形态潇洒。我们三人在此雕像前,请人帮忙,照了一张合影。雕像前有一莲池,堂左有一小溪,堂后有苍松翠竹。
白居易草堂内陈列着白居易的著作、他与庐山的典故、资料等。离开草堂的路上,夜雪念叨日本的某个文人,因为向当权者奉送了白居易的一些诗句,受到重奖,并且破格提升。由此可见,白居易先生在邻国的影响。
过了白居易的草堂,浅行在青山绿水中,迎面碰到一个山农,挑着自产的猕猴桃和小蜜桔,因为早上只喝了一碗粥,急不可待的买了三斤,聊作充饥。其间,山农说蜜桔十块钱三斤,经过口舌交涉,居然降到十块钱六斤。山野之间,修身养性之处,为蝇头薄利挣执之乐趣,自有一番风味。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一行选择了观摩庐山一号线,夜雪说这也基本代表了庐山的特色。
一号线从仙人洞曲折到易园,其间风景如画,异步换景,天地山川之妙,也许只有亲临才能体会。到达仙人洞前,就是一方险峻的风光,一块巨石横出,背后迎客松虬劲苍穹,反顾者三,下定决心踏到巨石之上,拍了攀临庐山的第一张照片。前行百步,即是仙人洞,边上有一庵,庵中香火缭绕,一素面尼姑端坐一方长条几后,慈眉善目,自顾浏览经书。不觉兴起,踏了进去,对着观音心沉半天,索取一签,投币十元于功德箱,听取尼姑之解析。
上一篇:致铁道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下一篇:庐 山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