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为中平签,劝取谈泊之心,钱财身外物而已。我相信中国的名山大川多庙宇,庙宇中很多出家人,为了香火,自然有一些活动,比如算命、抽签等。签中内容,多劝诫奉告,为处人历事之箴言。这些箴言,也许是大山给人给世人的另外一种馈赠吧。心下,虽不以为然,却还是为其温箴而暗自提醒自己在生活、工作、交友中多作注意。
仙人洞果然巍峨,在一片山中隐藏。洞口端坐两个庞大的石狮,背后是张着巨口的山洞。洞里面依然香火缭绕,一个中年妇女与一个尼姑在唧唧呱呱,谈论生活琐事。我绕到她们背后,果然有两处围绕的清泉,可惜,它们的名字我忘记了。黝黑的洞中,能听到山石之间滴滴嗒嗒的滴水声,围在池子中的水,肯定是从山的深处滴出来的。山的腹部的水啊,是仙人洞垂顾千年的原因吧。池子边上有一首古诗,其间一句是“生前不知来时路”,印象颇深。毛主席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则不知道吸引了多少游人。
山路狭窄,或曲折或险峻或腾挪或跳动。到了谈判台,居然看到山中的人,全身坐在窄窄的水泥栅栏上,侧身下是深深的峡谷,很是为他的沉稳叹服,便在谈判台前让夜雪照了一张像,双手插腰,算是对过去的一点回念对那个山民的一点崇拜吧。过了谈判台,就是一处巨石横贯的山路了,有一段路是要从石头与石头的罅隙中通过的。
罅隙狭窄,可容两人容身,真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喜的是,罅隙不长,中间有一段漏空,可以坐在巨石上,俯瞰脚下的赣北大地。两边是伸出的山崖,远处是肥坳的赣北大地,在金黄的光影中,远处的村庄纤毛毕现,袒露成熟秋天的万众风情。看吧,黄色的土地、青黄的植被、疏散的村落、交错的河流、远空的白云、飞翔的鸟…和睦的自然图片,心胸开阔的让你只想写诗,想抒发一些什么。
回去易园的路上,天中说起某位诗友,局促于一室之内,筛捡于他人的文墨之中,终不过在自己的内心吟哦,无法依附山水,写出天然、自然、风韵流动的文字的。喜欢文字的人,自然,永远是心胸的归宿;斗室,则可能是心胸的牢房。余秋雨《行者无疆》也许侧面验证了这一点吧。
也许是习性相通的缘故吧,中国的文人喜欢探访大山名川,在山的沉峻中,拾捡情思,故有看山两不厌的天人交融境界。苏东坡曾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由此可以解释,古人浪游乐志,沉醉烟霞,纵情丘壑山水。翻开中国的诗词歌赋,描述名山大川的佳作迭彩纷呈。这些词句中,在惊叹山川之造化鬼斧神工之痕迹同时,溶进了广博、深刻的文化内涵,穿插着历史文学掌故、地理、宗教、科学、建筑、园林、书法、美术、风俗等诸般风韵。
而山水“以形媚道”,那些文人也在游山乐水中,兼得仁、智二乐,尽情行其所行,得其所得,乐其所乐,或游览观赏,席芳草,镜清流,览开水,观鱼鸟;或山中结庐而居,隐逸终老;或山中吟咏性情,谈玄斗禅,品茗饮食,摆琴棋,弄书画。在浓浓的山水情怀中,托名山大川以寄寓情怀,则为“散怀山峦“。
山,绝对是大地的隐者智者,下山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夕阳笼罩着山西面一方草木,在一些黝黑的悬崖上留下斑驳的手迹。在山峦之间的皱褶内,随着车的游行,光影无声的滑动,千年以前也一定是这样的,千年之后,肯定也应该是这样,它将沧海桑田的变迁将历史的风风雨雨将朝来暮去的感慨将自然的阴晴圆缺将虚荣繁华将清风明月将人兽的尸骨悄悄的夹在自己的臂膊之下在随山势起伏的褶皱内。解放前,庐山是“国民政府”的“夏都”。
国民党政要长期在山上举行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一时成为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多次上山,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一些宏伟憾事。而今天,他们已经消隐在岁月的手臂下沉浸在夕阳下的群山内了。是非功过,时间和历史自有评判。而评判的见证,我想是这沉默的山峦青黄的松柏吧。对于那些文人骚客的墨宝轶事,则散杂的分布在山水之间,昭示某种坚贞某种飘逸某种执著某种无法言诉的情怀和依恋,让山在万众风情中更见沉稳、睿智。
上一篇:致铁道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下一篇:庐 山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