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行第七乐章——琴湖听雨
8月14日:我弟弟的生日,一早坐车上庐山。午饭后走小路游如琴湖、花径、仙人洞、文殊台、天池、龙首崖等一线景点,带了一个星期的雨衣终于派上了用场。庐山的云雨一样很带劲
从九江到庐山是极为方便的,不一会儿,车子就开上了盘山道。山道弯弯,云雾中的高山时隐时现。这边明明看到是最高的一个山峰了,一会儿就开上去了,再一抬头,又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远处神秘地望着我们。
细雨霏霏的庐山几乎是有些凉意的,前面几天的酷热总算过去了,我们带了一个星期的雨衣也终于从大包里掏了出来。在宾馆房间里仔细研究了庐山地图之后,我们决定从庐山大厦正面的小路步行翻山前往花径。
这条小路叫回龙路,宽不足一米,左边是草,右边是哗哗的溪流。大概本来就有点湿吧,再加上雨势渐大,这条小路其实已经很泥泞了。不过这个不算什么――雨水打在脸上,清凉清凉的,前面几天饱受的曝晒之苦总算得到了补偿。
走着走着就没有了路(后来才知道是那座漂亮的古石桥引得我们走错了路),上了山。由于下着雨,东西南北根本分辨不出来,只好顺着山林中的羊肠小道蜿蜒而上。林子很密,雨水落在身上其实已经不是了雨滴,而是在树叶上集结之后变成的大水滴,啪啪地,非常响。好容易见了户人家,我们跑过去,问人家去花径怎么走。庐山的人真是特别好,我们问过的所有人家都是特别热心地告诉我们往哪里哪里走,还有个大姐留我们在她家里避会儿雨再走。
几经周折,大概在雨中走了两个钟头吧,小路已经越来越宽,由原来的林中土路变成了石径,果然,在前面不远处,一个略显破败的小石门,门上篆着“花径”二字。过了石门,石径一路向下,转过两个弯,豁然开朗――哈哈,如琴湖,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啦!
如琴湖是庐山顶上一个由山泉汇聚而成的小湖,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叫“如琴”呢?湖边靠山脚的地方有块小石碑,从碑文上看,原来是取水声如琴之意。我脱下雨衣的帽子,让耳朵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有个亲密的接触。
这一条汇入如琴湖的小溪比较细,水声也不甚大,我想若不是下雨增大水量,只怕还不如水龙头的声音响呢。可是比水龙头的声音好听,很细很轻,像极了名曲《伏尔塔瓦河》开头部分的小提琴。你得非常仔细地听,真正地去倾听才听得到声音;而旋律则不是用耳朵来听了,要用心,要用心才能够品味大自然的演奏。时大时小,时缓时急。当年解缙有副对联:天当棋枰星作子,谁人能下?地设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如果如琴湖是张碧绿的琴,那么这些淙淙的小溪便是它的弦,大自然以她神奇的指法,弹拨着永不重复的旋律。眼观此景,耳听此声,在雨中的庐山,复复何求啊!如此的好水,洗耳太假,洗足太粗,坐在如琴湖边,听听大自然的琴声,用来洗洗沾满世尘的心吧!
从如琴湖到花径已经很近了,花径便是因当年白香山一首《大林寺桃花》而得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我们来的季节已经不见了桃花,桃树也已经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信步行来,一汪小塘,几茎藕花,数杆翠竹,三间茅舍,真是神仙府第啊――
由花径沿着公路走到仙人洞,洞边上有个景点不错,但已经被当地人霸占了,用大喇叭使劲吆喝着替游人照相,恶俗得很;由仙人洞去文殊台则是走小路,雨渐渐小了,小路上只有一队小学生,有清亮的童声相伴,路途倒不觉得远。
天池寺便是文殊台所在之处,寺庙早已不存在了,山门只剩下一个架在石径上的石头门洞,不知道何年所建,何人所造,门上的石头生了绿苔,又被雨一淋,居然绿得发亮。门上的“天池寺”三字不知道是哪位高僧所题,笔力虬劲,心气颇高,不像一般文人的笔墨。
从文殊台边上的小路就下到了龙首崖。这条小路是新修的,石阶很徒,往下走时都觉得挺累,下到一半,我已经开始犹豫到底还下去不下去了。在老公的鼓励下,我们还是下去了。像所有的绝世美景一样,你如果错过了,也就错过了;只有你没错过的时候,才会知道,如果错过会多么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