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
时光真如白驹过隙,几年前我们还在激情满怀地说光阴荏苒,现在已发现,鱼尾纹已爬上我们的眉梢。
每个人的内心总有一些感情的归宿地。九江,庐山,这个十年前我们生活过的地方,十年前我们兴奋、疲倦、抱怨、梦想的地方。十年前喜怒哀乐的地方,十年中一直以来惦记于心的地方,像是一种呼唤,像是一种承诺,在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中,在昏天黑地的生活奔波中,越来越真切,越来越让人迫不及待。
有一个词叫期待。尽管明知世事变迁,过去已成为永久的回忆,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已伴随时空而天翻地覆,然而心有所恋,心有所眷,成为挥着不去的一种期待。
这种期待,使十年之后的九江庐山之行成为可能。
车马劳顿
从深圳往九江的旅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年的时间让旅游在富起来的中国人成为长假或短假里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千里迢迢的路程因为无处不在的“潜规则”而使即便是车票已成为要反复去操心的事。
起大早排队吧,赶早打电话吧,托熟人找关系吧,五一前的一周,票成为大家最关注的中心议题,是否能如愿以偿最终由票来决定。想想也是,如果不是一张旧船票,又怎能登上我们的客船呢?再想想,后来九江之行中看到一时风光无限的长江航运多年前已告破产,难免再生出无可释怀的感叹。
各显神通终于拿到票,没有兴奋,没有冲动,现在发生的一切,跟十年前似乎神似,似乎又大不一样。
总而言之,在烦闷的深圳天气中,我们四人,暂时告别了那座烦躁的城市,去找寻昔日情感的归宿。
人去物非
十年的发展并没有让九江这座城市有多少变迁。街道依旧,破烂狭窄,到处是垃圾和竭斯底里的叫卖,各种品牌的专卖店和摇摆的标签让我怀疑这个城市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消费能力,十年前就修好的湖边草坪并没有因为夏天的到来而满眼葱绿,反而美丽的甘棠湖和南门湖却能看到垃圾飘浮。
像中国任何一个地级城市,来到九江就想起了家,因为很多的我们曾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或学习。井底之蛙的眼光和急功近利的发展充斥着大街小巷,各级官员用来表功的形象工程和城市的发展却不断让人感到它的捉襟见纣。这就是十年后的九江。
江水依旧东流去,只是曾承载我们的客轮已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灰飞烟灭了。就象所有已经发生和在发生的变迁一样,它让你感到无可言表的一种情绪:哀叹、惋惜?好像全都不是,你会认为它是一种必然。的哥说的好:这年头,谁还坐船呀!慢!
记忆中的东西只有自己才能品出滋味,对于一个懵懂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船更让自己感到安全、惬意的旅途方式了。这就是变迁?
最大的不同却是颠覆性的不同。
本来是不想去学校的,我是不太希望去破坏记忆中最美丽的校园美景,尽管在网络上已看到学校的变化,来到学校,才发现只有用颠覆性这个词来形容。
曾经美丽的蝶湖缩小了一半,已成为一潭死水,钢筋水泥铺就的地板和矗立的高楼、别墅砸碎了自然界的一切;学校前面碑坊式立起了一个不知什么人写的训导词。校园里热恋中的男女已不再顾忌,肆无忌惮拥搂在一起;一切自然的东西可以想象地被铁的工具捣成稀烂,然后人为化和机械化地随心所欲,鳞次栉比的教师别墅和学生公寓不禁让自己确信这里也已经商业化和市场经济化了。。。
学业也该市场化了吧
庐山依然悠然可见,记忆中的地方已然不见。其实它早已消失,而仅存记忆中挥之不去。它让人惋惜却又不让人必然接受,它在过去既然能包容我们的生活,它今日也必然包容了那些学弟学妹的一切。不是它变了,而是我们记忆没变。
一直以来,学校生活在是自己记忆中的净土,尘埃无瑕。短短的三年时间,只因那句“我来到这个学校,很失望”而发端,起起落落,若乐年华。但它毕竟封闭于此,因地域而与外界有所隔绝,以致于有些坐井观天,见识失之偏颇。
此行九江学校,无疑是满足了自己对不忍面对现实的恐慌。面对市场化的潮起潮涌,唯有财富才是衡量人是否成人成才的权威标准。何况学友同窗之情,亦是因此而生,又何必枉生叹息,徒然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