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一早就直奔井冈,高速路上车子“呼呼”的,我们直往两边看,一望无际的麦田,点点星星的村落,天边的直线慢慢变成了一座座连绵的山,挥别了赣北的平原,我知道我们已经进入吉安地区了。
下了高速,车子继续穿梭在村落间的路上,路旁是破落的村庄,沾满灰尘的老房子,满脸沧桑的老人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农田、池塘,还有那少不更事的孩童在无忧无虑的玩耍。
车过井冈山“天下第一山”的大门,感觉进入一个包围圈,车子渐行渐上,两旁的悬崖以及连绵的群山代替了村落和农田,车子不断的大幅度转弯,众人都被转的晕晕乎乎的。
黄洋界到了,一块突兀的地界,号称“井冈三大哨口”之一,从一个密林掩映的缺口望出去,一边为湘,一边为赣,此山连彼山,山海茫茫,空谷回音,远望山中似乎有人,可人究竟在何处,莫不得之。近看似乎山海就在脚下不远处,换个角度看,我不禁后怕,这里陡峭得不可想象,像我如此胆小之人竟然有如此大的勇气站在一块悬空的石头上!我的身后是战壕,足有一人之深,蜿蜒在这哨口之上,是当年的遗迹么?不太清楚了。遥想70余年前,敌人强攻,我方防守,黑压压的敌人从四面八方向山上扑来,我方却仅有的那么一点兵力,然而,军民众志成城,土枪土炮,竹签马尿,鞭炮油桶,愣是打退了一拨又一拨的敌军,把黄洋界留在了我们的手中,把井冈山根据地留在了我们的手中。
望着这哨口和战壕,我不仅感叹:险哪!倘若当时一时失守,井冈的命运如何,中国的革命又将如何?
然而历史终究成为现实,镌刻着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苍劲大字的纪念碑正对着哨口,朱德总司令潇洒的“黄洋界”三字也对着哨口,还有那传诵已久的《西江月·井冈山》……都在告诉人们,我们赢了,敌人退了,井冈山根据地保住了。
敌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始终想吞噬这块红色宝地,敌人的围剿与我们的反围剿令井冈山诞生了大批仁人志士,诞生了无数传奇故事。肃穆的纪念馆与博物馆一点点的记录下这些元勋们在这“撒野”的历史。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袁文才、王佐、王尔琢,龙开富,贺子珍,伍若兰……正是他们的“撒野”造就了中国革命的新开端,点燃了沉睡土地上那一把火,他们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没有钱,他们自己造币;没有武器,他们自己从敌人手中截;没有医院,他们自己办;没有药材,他们自己从深山老林里挖;没有医疗器械,他们自己想方设法制造;没有饭吃,他们自己动手,“红米饭,南瓜汤,餐餐吃得精打光!”天大的困难难不倒,天大的恐怖包围围不垮,因为,我们有一种精神,有一种信念,这种革命的精神和信念远远大于天,它完全能够创造奇迹!
井冈山那神奇的方竹是井冈之魂,是我们的好战友,朱德那著名的扁担就是方竹制造,方竹生生不息,见证了井冈山斗争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屹立在高峰之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似山,如枪,更像火焰,在他脚下,长眠着无数井冈山烈士,他们是高山,巍峨高大;他们是钢枪,机敏勇敢;他们是火焰,激情坚毅。
井冈山依然在,人间却早已变换,井冈不再被围,不再是白色恐怖下的那一个小小的红点,请看茨坪街道上老百姓的闲情逸致吧,请看那法国梧桐下的街道的浪漫吧,帘帘瀑布,点点翠湖,青山绿水间透出新井冈的那一份精神头。“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那新城区“隆隆”的机器声又在提醒我们,一个更加崭新的井冈即将诞生,一段新的历史又即将被书写,“红色井冈、绿色井冈”将化为不远将来的真实故事。
我们走在茨坪街道上,走进街边的菜馆里,老菜新菜一起尝,喝着红米醇,醉了,醉醒之间,我不住的想,过去朱毛在井冈“撒野”,闯出了一个新中国;而今天我们也要在这片土地上“撒野”,要创造出一片新井冈,就像这南瓜汤一样,那么的鲜,像这红米饭一样,那么的实在有嚼头,像这红米醇一样,永远那么甘甜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