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向婺源县城的方向行进,已经分不清外面是雨是雾,忽见一处路边很多人举着相机架着架子在拍什么,立刻停车跑过去看个究竟,原来又是一副水墨丹青。这就是汪口村,两条碧水在村前汇合,这里在明清两代曾是古徽州商贾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隔溪眺望,因湿度大视线有些朦胧,更加不敢相信眼前是真的景色: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碧水托着一个错落有致黑白分明的古村落,仿佛那山那水都是为了这个小村落而存在。赶快按动快门,留下千古的永恒。这里是拍摄汪口全景的最佳地,但若进入汪口村需绕到另一条路,想来这样的古村落在婺源还有很多,濛濛细雨又飘起,便没有再绕道进入,留些遗憾也好。
继续前行,不久就在李坑的面前了。村名往往跟所处的位置有关,看婺源的村名,叫“坑”的很多,还有“湾”、“坞”,李姓人家居多,又在低洼处,便是"李坑"了。李坑是地地道道的小桥流水人家,儿子就是被这样的景象吸引来婺源的。这个小小的徽派风格的江南水乡虽不及周庄与乌镇的名气和规模,但是更加古朴和有韵味,很少现代的雕琢。 一条窄窄的小溪上每隔十几米便是一座小桥,或木桥或石桥连接着两岸人家,说是两岸,也不过相隔十米左右,这边和那边说话只要提高一点声音便可以听得见了,岸上的石板路也很窄,几乎是出门即上桥。有流水的村子都有一种灵气,常说人杰地灵,我觉得是因地灵而人杰更恰当。据说这个李姓,就是李唐王朝的后代,尽管这个村在婺源已算偏远,但仍出了不少仕臣富贾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水上有木舟竹筏,既是村里人家的交通工具,也为游人添了些水中荡漾情趣。有意思的是那里的人家还保留着流水洗衣的习惯,眼见着洗衣妇们在溪边石板上用棒槌捶打着衣物,一幅原生态的景象。
上一篇:梦幻乡村婺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