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里的一级柏油马路摩托开的很快。镇口挂着“思溪延村向前800米”的导向牌子,可摩托飞奔了好几分钟才到,起码有3公里的路程,真是会忽悠。算了,不去计较这些细节,匆匆买票又跨上摩的奔村口去了。
延村始建于北宋,算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不过保存下来的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了。聪听堂、余庆堂、训经堂、笃经堂、明训书堂是村里最为气派华贵、细致精美的建筑作品,从名字也可看出来这都是古时学童上学读书的学堂。虽然延村的主人大多是贩运茶叶和木材的生意人,但重教尊儒的传统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十家之村,不废诵读”,难怪婺源出了一代理学大师——朱熹。来到村边,黄绿交错的稻田旁蜿蜒着青石板路,几幢白墙黑瓦的民宅点缀在树木苁蓉的山前,虽然墙面有些斑驳,但在蓝天薄云和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整体色调确是显得那么协调,一幅唯美的田园风光图。延村不大,为了节约时间,赶在天黑之前结束思溪的行程,我匆匆离开了。
思溪就在延村不远的附近,一到村口,就看见一座晚明风格的廊桥横跨于一条小河上。桥下河边,蹲着几个还在用棒槌敲打洗衣的妇女和一帮弄水嬉戏的孩童,我急不可待地用相机记录下来了这钢筋水泥的都市里见不到的乡村生活画面。这桥是村子通向外界的通济桥,这水是绕村逶迤的泗水河。桥上部木椽青瓦结顶,廊内两侧设有桥栏靠凳,使这里自然而然成为全村的公共交谊中心,傍晚时分,茶余饭后,围坐着抱着婴孩和打毛线的妇女在谈论着家长里短,老人们则下着棋、叼着烟,好不悠闲自在。现在不是婺源的旅游旺季,而且已经是暮色垂垂,这时绝少还有游客光临于此,所以看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听不见喧嚣尘上的吵闹,古村返璞归真、恢复原貌,安详静逸。我改变了原打算下午结束思溪的行程并赶往清华镇住宿的计划,而决定就在思溪住下,准备好好体味一番山野田园的“夜生活”。
真是缘分,在思溪又碰见了同来婺源的小夫妻,本来说他们下午就在婺源县城玩并住下的,没想我前脚刚走,他们就临时改了主意,后脚也租了辆小车直奔思溪了。三人一起搭伙凑份子吃了顿晚餐,感觉江西的饭菜口味和湖北的差不多,也是以汤水和蒸菜出名,但却没有湖北的辣。也不知是当地人的口味重,还是老板娘的饮食习惯,反正一顿饭下来,感觉就是一个“咸”字,估计他们家是贩盐的,吃盐不要钱,害得我连连灌水,后果就是半夜如厕。坐了一天的长途,有些乏了,但真正的辛苦将是明天,因为我要在一天的时间内走遍一般至少需要2天才能玩遍的北线和东线的主要景点。估算了距离正好200公里。坐班车,时间根本来不及,雇小车,费用高舍不得,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决定继续租用今天的摩的,骑摩托跑一天!后来想起,那一整天的颠簸狂奔,甚至还有小半天的细雨山间路,可真是让我难以忘怀、印象深刻。
本打算夜游思溪村,感受一下乡村“夜生活”的,结果失望地发现即便是旅游胜地的农村也没有“夜生活”,家家都关门闭户,早早休息了。当然,村里的阿黄、小黑们夜晚确没闲着,到处乱窜,只不过见着我不是友好的打招呼,而是“汪、汪”乱叫。狗子们,你们就是这么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除了狗叫、虫鸣,村里太静了,当夜无月,又想起这里曾经拍过《聊斋》,实在是没胆量走进村里小巷,再加上真的很疲惫,要养足明天的体力,还要早起游览思溪村,于是,赶紧洗完澡,摊在还算是比较干净的床上,呼呼大睡了。
睡得很好,六点多钟就醒了。走过通济桥就进入思溪村的主体部分了,村巷的小路横横竖竖,刚一扎进来感觉有点像进了迷宫,虽然有游览指示牌的指引,可是对于我而言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含义。所以顺其自然穿行在高耸的马头墙之间,也顺起自然去感受清代庄园的魅力古风。
上一篇:徽州古韵--婺源行(一)
下一篇:雾锁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