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将要走的是北线,第一站是彩虹桥,位于婺源县地理中心位置的清华镇。车出思口镇,一路北上,转过一道大弯,一个河边白墙黑瓦的村落展现在眼前,婺源真是一步一色,回头换景啊。摩的师父停下车来,回头笑呵呵地对我说“这是长摊村,我家就住这”。可惜没有时间进村游览,但俯拍全村的机会我怎么会错过,村顶上烟雾缭绕,村旁的山丘小河雾色朦朦,好一个世外桃源。
车穿清华镇没有停留,几分钟后就到了彩虹桥。没想到古桥大门口竟是现代化程度极高的电磁检票机,和地铁车站的检票机一样先进,与大门里面的古桥行成了强烈的时空反差(婺源开发比较成熟的几个景区如李坑、汪口都是如此)。摩的师父跟着我来到售票台前,当我买票进去后,一回头发现他乐呵呵地接过售票员递过来的两块钱。原来和城市里的的士司机拉客住店有回扣一样,这里也有类似的规矩啊,呵呵。师父真是热心,陪我进去还帮着背包,不过也就这一回,因为包太重,我又喜欢到处走,速度很快,他有点吃力跟不上趟了,而且也没兴趣游览这些我们看来难得一见的胜景,于是以后的几站都是他守在村口帮我看包,等着我了,呵呵。彩虹桥建于南宋时期,是全国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设计最科学、规模也最大的廊桥(好几个全国之最,难怪这么有名)。虽然婺源有秀美的田园风光、有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但都不能单独成为婺源叫响世间的招牌,唯独这彩虹桥可谓是古徽州,乃至在全国独有的绝品,因此也成为婺源标志性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设计科学性,桥墩为半船型,上游部分如船头般尖锐(经年的水蚀已经变得圆滑了),而下游部分则方正平整,能有效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桥墩间的跨度是中间大,两边小,来洪时,河道中间水流急速,宽桥墩距有利于行洪,同时也减小了洪水对桥墩的冲击,真可谓匠心独具。在“长虹卧波”的神龛前,我拜过了治水的大禹,站在桥上,桥两岸青山如黛,清清河水桥下流过,水平如镜,倒映出廊桥的绰约风姿,红栏杆、青瓦片若隐若现。几个劳作的农民在溪水边的菜地里忙碌着,根本不去理睬旁边来来往往、长吁短叹的游人。河边的大水车已经停摆,没有再用来磨粉、舂米,但依然让人感觉它好像随时都会转动起来,映衬出古桥的生机。
婺源的北线景区以清华镇为中心,正北方是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卧龙谷、灵岩洞和大嶂山;东北方则是距清华35公里,其中还有15公里山路,大山深处,赣皖交界的理坑。我的目的地是理坑,不要奇怪为什么我在看了思溪延村后还要长途跋涉到同是徽派风格的理坑,那是因为与思溪延村的徽商宅群不同,理坑民居是明清时期官邸宅群的典型代表,官宅、商宅有何不同呢,我一定要探个究竟。
车过浙源乡(詹天佑故里),明显地就开始走上坡路了,也就表明已经进入理坑村的所在乡——沱川。路旁的山越来越高陡,公路弯道也明显增多,路边的村落和路上的行人逐渐稀少,有时车行十几里都见不到一辆来车和人影。路旁深沟里巨石堆砌,可以想象得到山洪****时的气势滂沱。从清华出来整整用了1个小时总算到了这座古时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小村落。这是一座可谓是让人肃然起敬、又充满好奇的偏僻山村。从村口的碑牌介绍中了解到,理坑原名“理源”,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村中人才辈出,七品以上官宦36人(注意,不是宦官,呵呵),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真是难以想象其昔日的辉煌。
上一篇:轻松三清山游
下一篇:掠去浮躁的清爽 真正领略了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