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坑由于地处偏远,一般不是旅行社安排的团体旅行景点(跟团游婺源一般就安排李坑、江湾和彩虹桥),因此来此的游客非常得少,但绝对值得来。虽已是上午,仍少见游人,但有不少学生在这里写生作画。从外观整体上看理坑的建筑和思溪延村的差不多,唯独不同的就是村里的小河上跨卧不是廊桥而是青石板桥。墙体更为斑驳,很多甚至看不出以前的白色来,墙根处、屋檐上、石板路缝间都长满了青苔。今天是阴天,远处山峦雾气缭绕,天气环境的烘托愈发显得山村的古朴、沧桑。“小桥、流水、人家”这几乎成了婺源许许多多村落的典型画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朱熹对家乡描写的神来之笔。
经不住一个村里人的自荐,请他做了我的导游。听他说着还算是标准的普通话以及解说用语的专业,感受到了村里人日益增强的旅游经济意识。不知道若干年以后,这里是否也会被开发成游人如织、披红挂彩,商铺林立的“旅游胜地”。与思溪和延村比起来,这里的古建筑更有官家气派。整个村落有统一的规划,整齐的青石板小巷四通八达。宅院的院墙也比较高大,门前的空间也更开阔。发现一条有意思的巷子,两头窄,中间宽,这个巷子被称为“六尺巷”,相传,巷子一边的是为官的,另一边的住户是经商的,为了摆阔他们“违建”,把外墙都建到路巷上去了。为官那户的母亲告诫儿子“退一步,海阔天空”,儿子领受母意,不仅回撤,反而比设计红线还倒退三尺。对面那户经商的,也觉得愧疚,也向同样倒退,于是这条的巷子的中间反而变得宽大起来,成为一番美谈。
“天官上卿”是座很特别的古宅。八字门,外墙呈不规则的三角,里面却是公正四方的。这座房子是吏部尚书余懋平送给女儿女婿的,因其为官道路坎坷、三起三落,他用这座房子告诫晚辈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样,自己都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和“天官上卿”差不多,“尚书第”、 “司马第”、 “驾睦堂”听名字就晓得,这时官宦之家的府第名,实在是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位官人的家宅,每座宅堂都发生了哪些故事,但他们却有个共同的特点我记住了,就是主人都姓余(一直纳闷怎么理坑不叫余家庄,呵呵)。走进厅堂,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些雕梁画栋、勾心斗角,大多是残垣断壁、模糊不清,有得甚至是空空如也。据导游说,几百年的战乱没有影响到这里,而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运动对这些老宅的破坏尤为恶劣。走进一座古宅,门厅前有个天井,当中摆着一个石台,石台上面是几株不知名的花草,后来看到也有在天井中摆放石缸的,就像思溪“敬序堂”里的缸,用来接雨盛水。屋内的家具大多都是古式样,上好的香樟木打制而成,光滑而沉甸。随便走几步就有一栋老宅,随便看一眼就有太多传说,随便一个拐角就是一个典故,随便一取景就是一副美图。
开始下起了小雨,墙垣、台阶、巷路,凡是青石做成的建筑都在雨水的浸润后变成了青黑色。河边写生的学生们分分撑起了伞,怕打湿了画板,但仍在专心致志地画着。河中的倒影经过细雨的打磨,仿佛成了一幅磨砂山水画。虽近晌午,雾气却更重了,走到村口回望里坑,发现此情此景真是般配汤显祖的那句名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又该赶路了,虽然很想流连到中午吃上一条地道的“荷包红鲤”,但时间不允许,只能留作遗憾了。摩的师父很有经验,拿出了早已预备好的双人雨衣,两人冒着小雨骑行于山间。风雨吹打着我的脸,眼镜已经模糊,不断的叮嘱司机开车要小心,我们将原路返回清华,在那里吃中饭。
(彩虹桥1)
(远眺彩虹桥)
(彩虹桥2)
(理坑村口)
上一篇:轻松三清山游
下一篇:掠去浮躁的清爽 真正领略了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