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乡村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在思溪所到之处,粉壁黛瓦马头墙,黑白相间,简约素雅,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有着很强的韵律感,仿佛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曾看到有资料介绍说,从远处看这些古民居,在外观上是大面积空白的粉墙,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
我们沿着小巷的青石板路穿行于粉壁黛瓦之中,从高耸的墙体抬头望去,就觉得诺大的一面墙壁上端,洞开着几个极小的窗户,让人感到极为不协调。原来,当年这里的许多人家都是男人经年外出经商,只留下女人守候在家。这样的透气孔般的小窗,就有了两种功能:一种显在的,防贼偷物;一种潜在的,防色偷人。看着这些畸形异样的窗口,思忖,有了如此的防范性措施,外出经商的男人们应该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异地他乡的酒肆勾栏里,唤红巾翠袖揾寂寞泪了。
但是,那些女人们呢,她们在这日光走不进来、月光溜不出去的窗孔下,又是如何度过盼君归期未有期的遥遥无望的岁月?
行走在幽深的小巷,湿漉漉的青石板上传来阵阵回音,我的脚步重合在历史的回音里。忍不住要抬头去张望高墙上黑黢黢的洞孔。在那些像历史的隧道一样深暗的洞孔后面,我的目光是否会穿透千年的岁月,与一张年轻的女性面孔相遇?那些泛着一江春水的眸子里,落满寂寞的尘埃,厚厚的,比她们身后精雕细刻的木梁上的岁月之尘还要沉重,面对着这样的目光,我能读懂些什么呢?这样的窗孔,是不会有红杏出墙的。
我几乎忘了,这里还是理学家朱熹的故乡。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在离婺源县城不远的文公山,有当年朱熹手植的24株杉树,也是婺源的一个旅游景点,但我没有把它列入我的婺源之行计划里面。或许是我在骨子里,就不喜欢那些假惺惺的正人君子。
离别思溪之际,伫立泗水溪畔回望粉壁黛瓦马头墙的村落,先前的诗意飘散了些许。在诗意与非诗意之间,一种沉甸甸的东西渗入了我的审美,抑或影响了我的审美。
(二)
延村位于思溪3公里处,历史上以商贾闻名。
延村,原名“延川”,开基于北宋元丰年间。村人冀望后代子孙像川溪流水绵延不断,于是取名“延川”。延村的建筑是从一口井开始,井代表着财源,然后引出人字型的两条路,主村就围绕着这两条路扩展。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现仅剩56栋。
在延村村口,一帮村里的小姑娘让我们请她们当导游。看来她们已经熟稔此道。里弄小巷,边走边聊,问,说说你们最喜欢的课文是哪一篇。小姑娘们想了想,一个说七仙女的故事。另有一个马上反驳道,我不喜欢,因为它不是我们周围中的。我知道她是想说它不是现实中的事情。虽然美好,但不真实,属于画饼充饥没有实用性。最后她们一致选中的是一篇描写美丽自然风光的课文。那些美是真真实实地存在着。想来她们也一定不会太喜欢安徒生童话,她们已经抛弃了非现实里的幻像,开始学着用成人的心智过早地进入了真刀真枪的现实社会,幸耶?悲耶?
跟着这些小姑娘在村里转悠,小姑娘们早已把解说词像背课文一样背得滚瓜烂熟,到一个景点来一段,眼睛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个个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一会儿,就把我们打发完了。我们说该给多少钱啊?答,你们看着给呗,伍元、拾元都行。我们给了她们10元钱。
想着一路上,她们激动地像网住一条大鱼一样高兴的表情,总是聚在一起小声嘀咕着并不时用眼角偷偷飞快地睇着我们。她们那副鬼头鬼脑的神态很有趣,不动声色地看着她们表演,甚至愿意让她们认为这是两个低智商的大傻瓜。这时,那些充满孩子气的小奸小坏,她们的快活,她们的喜悦,都成了我们眼中的风景。
平日里,我们在人生的沙场上,那些所谓的大智慧,在上帝眼里,又该是怎样的呢,我们是上帝眼里的风景吗?
小姑娘们走后,我们自己又细细地在村里游览一遍。
上一篇:驴行婺源06-10-30
下一篇:最美最古朴的桥乡--婺源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