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到得标志性的景点:崖刻石林二字下。1931年,云南省主席龙云浏览了路南县李子箐,见此处群峰耸立,莽莽若林,便定名叫“石林”,请周钟岳用行书题写“石林”二字,让建设厅厅长张邦翰招来石匠将其镌刻在入口处的崖壁上。这“石林”二字,应为周钟岳的手迹;虽由龙云起名,但非龙云所书。
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醒庵,云南剑川人,白族,著名学者,前清举人,云南通志馆馆长。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云南职,在民国时期号称“云南一杰”。1949年,他又积极支持云南省主席卢汉起义,提出有关起义事项的精辟建议,为云南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周钟岳的“石林”崖刻题字被凿去。名曰“破四旧”。改革开放后,旅游部门想恢复此题刻,然因年代久远,周钟岳原手迹已无法找到,于是便从《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上选出“石”、“林”二字刻成。其落款“龙云题”三字,则系龙云的儿子龙绳文于1985年9月22日冒父名书写后刻上,纯属伪作。因此,现题刻“石林”隶书二字和落款“龙云题”三字,都非龙云所书。
四面的石壁上还有许多崖刻,字体不一。书法艺术在这里与悠久的历史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世界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就出自石林彝区,所以这里又被誉为“阿诗玛故乡”。居住在这里的彝族撒尼人以勤劳坚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至今仍然保持着别致的民族服饰、独特的语言文字、原始的宗教信仰、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纯朴的民风民俗,古老的文化在这进而积淀得特别深厚。
石崖前的广场上,有彝族的姑娘小伙在跳民族舞。许多游客加入进去,我们也不例外。虽然泼水节早已过去,仍能感受到那份浓郁的民族文化。
下山到小石林,石林湖碧水荡漾,成群的锦鲤聚在水边争食游客喂撒的鱼食。湖对岸是一座奇峰,状如彝族少女。导游曾说这里有“阿诗玛”,就是指此而言。
再往前走,路旁有一小木屋,成熟的玉米挂在屋檐下,房前堆着成熟的大南瓜。对面河边有一巨大的琴,游客纷纷在这里留影。
出口处,一片如茵绿草,草地尽头石柱拔地而起。据孙瑗说以前来时可以进入草地拍摄。现在游人太多,为保护环境只能在外边拍摄远景。
出得石林,购得一块手工绣的小桌布,50元。
游览完毕,回到昆明花卉市场附近用餐。饭后赶往大理。
云南是多山地区,沿途经过几个隧道:碧鸡关、小河边、大红田、孔家庄、九顶山等。
至大理已11:00。
10月15日 星期一 阴间小雨
大理的历史悠久。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上一篇:三春行乐百花香,普瑞踏青任君行
下一篇:雨中的武汉行.2015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