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名:共和县政府网
官 网:http://www.qhgh.gov.cn
地 址:恰卜恰镇共和西路1号
车牌:青E
区号:0974-8512864
政府网简介共和县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北靠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
共和县县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场1876.16万亩,耕地45.76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
共和县府、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藏公路109国道、青康公路214国道穿境而过,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共和县拥有农、牧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风、光资源等七大优势资源。
建制沿革
共和县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秦时羌族部落以青海湖为中心,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西汉末年,王莽秉政,以金钱财物利诱羌人献西海(今青海湖)之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汉设置西海郡,治龙夷,又名龙耆(今海晏县三角城址),辖今共和县地区。新莽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权垮台,西海郡废,共和复归羌人。东晋隆安元年(397年),鲜卑乙弗部落迁到青海湖滨,称乙弗勿敌国,共和为其辖地。义熙十年(414年),乙弗部落臣服于西秦,共和大部地区又属西秦王朝。
南北朝时,南宋文帝元嘉六年,北魏神嘉二年(429年),吐谷浑兵临环湖地区,乙弗鲜卑降并于吐谷浑,共和旋为吐谷浑地。梁大同六年,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吐谷浑王夸吕建都于伏俟城(今共和石乃亥乡铁卜加兰古城)。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征击败吐谷浑,置河源郡与西海郡,今共和南部地区属河源郡远化县,治曼头城,址在今共和县切吉以东塘格木农场一带;北部地区属西海郡宣德县,郡、县同治于伏俟城。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唐军击败吐谷浑,封其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从此,以共和在内的海南地区为中心的吐谷浑王国,成为唐帝国的藩属。咸亨元年(670年),唐将薛仁贵率军反击吐蕃北侵失败,吐谷浑亡国,共和全境陷入吐蕃。天宝十三年(754年),唐陇右节度使高舒翰攻占共和东南部黄河沿岸地区,在今龙羊峡西口设置金天军,不久重陷吐蕃。
宋代,共和地区为河湟吐蕃唃厮啰政权辖地。一度曾为宋积石军(治今贵德河阴镇)辖地。
元代,共和大部地区为吐蕃等处招讨司,贵德州地。明代,共和南部地区属必里卫(治贵德),北属西海蒙古。
清代,共和地区为西宁办事大臣辖地。雍正三年(1725年),编青海蒙古为二十九旗,共和西部地区为和硕特西后旗牧地;中西部为南右末旗牧地;东部地区为辉特部南旗牧地。
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共和归蒙番宣慰使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11日在曲沟成立共和县,取“五族共和”之意。即将西宁县所属上郭密、下郭密和湟源县所属恰卜恰等地,划归共和县管辖。
1949年9月27日,共和县成立人民政府,直属青海省人民政府。1953年海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隶属自治区,1955年自治区改为自治州,共和县为州属五县之一。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0年,共和县辖1镇、12乡。其中各乡镇:恰卜恰镇、恰卜恰乡、廿地乡、沙珠玉乡、英德尔乡、铁盖乡、曲沟乡、东巴乡、倒淌河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石乃亥乡、切吉乡、龙羊峡虚拟镇、塘格木农场虚拟乡。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共和县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撤销倒淌河乡,设立倒淌河镇。2001年底,全县辖2个镇、10个乡,7个居委会、91个村(牧)委会。
2001年底,共和县辖2个镇、10个乡,7个居委会、91个村(牧)委会。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龙羊峡行委,设立龙羊峡镇;撤销曲沟乡并入龙羊峡镇。
2003年底,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10个居委会、93个村(牧)委会。人口122845人。
2005年,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英德尔乡、铁盖乡、廿地乡、东巴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
2006年8月,共和县撤销英德尔乡,设立塘格木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原塘格木农场场部所在地塘格木,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东巴乡,并入恰卜恰镇。
区划详情
2009年,共和县辖4个镇、7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塘格木镇、石乃亥乡、沙珠玉乡、铁盖乡、廿地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9°—101.5°,北纬35.5°—37.2°之间,其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
地质地貌
共和县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3200米。最高峰为鄂拉山的切龙岗,海拔5290米,最低处是黄河谷地龙羊峡、海拔2460米。
气候
共和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候温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1℃,年均降水量250——450毫米。
水文
共和县内有倒淌河和黄河流经,黄河在县境内流长90公里。北靠青海湖。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共和县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日照充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据测定,共和县各地日照百分率高达61--69%,太阳直辐射很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6564.26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7.8小时;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全年时数超过5000小时,是青海省可用风能的主要地区之一。共和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区(倒淌河、塔拉滩、切吉滩等地)均可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水资源
共和县全县水资源总量为6.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6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702亿立方米。
水利资源
共和县境内有龙羊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0亿度。其库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具有水温适宜、水质好、湖水平稳等发展渔业的优越条件。
矿产资源
截止2012年,共和县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银、汞及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白云石等20种矿产。探明倒淌河裕龙沟铜镍矿铜储量4699万吨,镍储量4855万吨;切吉乡哇洪河矿区花岗岩矿储量537万立方米;沟后大理石矿储量1亿立方米,花色品种多、储量丰富,特别是白色的大理石有“汉白玉”之称,储量大、易开发、价值高、含钙量丰富综合利用价值高;红色花岗岩称为“高原红”,与国内生产的“晚霞红”、“贵妃红”相媲美。
生物资源
共和县境内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鄂拉山区,青海南山和哇洪山等地,主要有马鹿、麝、猞猁高山雪鸡等,其中高山雪鸡被国家列为三类保护动物,境内天然中草药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甘草、大黄、雪莲、当归、羌活、麻黄草、沙参、贝母、枸杞、秦艽、当参等200余种。。
人口民族
截止2012年,共和县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
经济
综述
2014年上半年,共和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62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19.8%;完成县属投资36.22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32.84%;完成财政收入1.86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收9790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33.82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11.15%;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722.68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10.05%。
第一产业
2014年上半年,共和县完成农作物播种46.6万亩,其中特色农作物种植4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0%。生态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全县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71个,种养殖示范场累计达49处,牲畜总增71.26万头只,总增率47.03%;出栏各类牲畜14.65万头只,出栏率9.7%。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持续跟进,核心区425座温室实现全部种植,8000㎡智能温室已正式投入运营,180座“半坑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已全面开工建设,相关种养殖辐射产业已达12个。同时,种植露天蔬菜1000亩,“菜篮子”产品市场自给率达到20%。
第二产业
2014年上半年,共和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8.67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51.34%;销售产值18.02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56.42%;实现工业增加值8.23亿元,同比期增长43.5%。光伏、风力和水力发电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县并网发电的27家光伏及风力、水力发电企业共实现增加值6.24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79.5%,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5.8%,拉动全县工业增长52.1个百分点。积极开展“产能倍增计划”、“育小工程”,已初步确定改扩建项目10个,总投资3.7亿元,其中青海湖肉业和香三江等企业项目预计8月底可生产运营。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增速加快。同时,工业经济过度依赖龙羊峡水电的局面有所好转,1至6月份龙羊峡水力发电企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与2013年同比下降32.52个百分点,全县工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
2014年上半年,共和县总投资1亿元的得礼建材市场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8%,预计年底交付使用。投资500余万元的恰卜恰餐饮美食一条街初步引入20余家商户,立面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近期实施,预计2014年9月底正式投入运营。“青洽会”成果丰硕,在新能源建设、房地产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食品加工4大领域与6家省外客商成功签约,投资总额达40亿元,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35亿元招商引资目标。同时,组织8家企业参加了现场宣传展销活动,累计销售金额达23万元。上半年旅游人数达23.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03.61万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76.72%。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共和县在州庆期间共同承办“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藏语原生态唱法)情歌大赛暨第九届全省藏族拉伊大赛”,目前制定方案等工作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新闻发布会等相关赛事筹备工作;计划在5月—8月期间,以传统射箭比赛、拉则恰热、农牧民运动会、赛马会格萨尔说唱专场演出等活动为平台,举办以乡镇村(社区)为单位,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文艺演出、赛马、射箭、趣味竞技赛等文体活动,努力营造庆祝建州60周年浓厚节日氛围。
教育事业
2013年,共和县将全县各乡镇及19所学校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指标,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整改。并对各乡镇和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滞后的乡镇、学校蹲点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县政府优先安排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并追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费5万元,购置配备了相关设备,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教育部门定期不定期督查教育质量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督促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技发展
2013年科技部公布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和先进个人名单,共和县荣获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县委、县政府部分科技主管领导被评为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受到科技部通报表彰。
医疗卫生
2013年,共和县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从380元、420元统一提高到470元,同步完成了基金划分和调整,严格执行各项基金管理规定。截至2014年,新农合参合80076人,参合率99.6%;城镇居民医保参保19595人,参保率77.76%。推行农牧区就医“一卡通”服务。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看病刷卡就医、费用即时结报,截至目前,共为50558人次农牧民报销医疗费用3348.26万元。健全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人数达10.54万人,筹资总额达526.74万元,共为180人次赔付115.74万元。“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广泛推行,已有4622人次享受了该模式带来的便利。
社会保障
2013年以来,共和县积极申报各类扶贫政策和项目,扶贫开发工作持续跟进。总投资855.3万元的2013年连片特困地区开发项目全面启动,项目涉及全县8个乡镇11个村1184户4916人。总投资1288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已下达,计划实施移民搬迁322户。总投资1050万元的2014年整村推进项目已委托省区划所编制实施方案,项目涉及全县5个乡镇9个村1690户6142人。积极申报“雨露计划”培训项目,计划争取资金45万元,年内完成养殖、种植、三产等产业培训300人次。
共和县为先后整合扶贫、民政、建设等部门有关项目资金2577万元,累计实施移民盐碱化危房改造项目1200户。同时,切实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检查、监督力度,指派专人常驻工地,指导监督项目建设,从源头上杜绝了“豆腐渣”工程,保证了移民群众的住房安全。
基础设施
2013年共和县城北新区“三横四纵”等十条道路建设工程、供排水及供热、燃气、通讯等各类配套管网建设等骨干基础设施全面完成,恰卜恰镇滨河西路、切吉西路、同德路等道路改造和城镇交通标识标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积极筹措各类项目资金8.2亿元,新建牲畜暖棚1850座、日光节能温室218座;实施农牧区水利项目48项,解决了19198人和13.08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及2.67万亩的农田灌溉需求;实施道路交通项目14项,建设里程达289.6公里;实施通电项目15项、基本农田整理项目2项。